企業永續經營的最佳伙伴

【松誼顧問專欄】讓測評工具成為主管與員工對話的起點

2025-11-24


文:陳奕尊 Louisa (松誼企管資深顧問)

前陣子,一位學員在課後私下問我:

「我底下有一位員工,待了八年,我和人資都覺得他不太適任。我在想,能不能幫他做管理能力測評,用報告結果讓他知道自己不適合這個位置?」

我能理解那種想「用客觀數據」證明自己、說服對方的心情。只是,這個問題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深的議題:這位主管似乎放棄了管理職責。很多主管不想面對不適任員工,所以想找到一個「合理的理由」。而信效度高的測評看起來「客觀、公平、有數據」,似乎是非常理想的一把屠龍刀。

但無論是性格測驗還是管理能力測評,它們都旨在幫我們看到某些傾向、某些能力的強弱,但不能直接證明對方「不適任」。
換句話說,測評結果能回答的是「這個人在哪些能力上可能表現較弱?」但它不能回答「他實際沒有做好這份工作。」
「可能」與「實際」之間,需要主管擔負起管理與發展的責任。但如果公司僅以測評報告為主要依據去判斷去留,不僅會有法律風險,更可能失去團隊的信任感。


人事決策,要回到「行為事實」與「績效紀錄」

在決定員工是否適任時,不該憑藉測評結果或主觀感覺上,更需要的是行為事實與績效紀錄。成熟的組織與主管,在進行人事判斷時,應同時整合三個層面:
  • 績效紀錄(事實數據與成果)──是否有客觀指標顯示該員工長期低於期望?
  • 行為觀察(主管或同儕回饋)──是否有具體事例顯示其影響團隊或成果?
  • 情境限制(組織變革、職務變動)──是否存在外部因素影響表現?
當這三者的結果與測評報告呈現一致時,主管就能更有底氣地思考兩個關鍵問題:

「這個人目前在哪些能力上有落差?」
「我們願不願意、也有沒有資源幫助他成長?」

有時候,答案是「是」;有時候,答案是「我們已經盡力了」。而這兩個問題也正是開啟個人發展計畫(IDP)或績效改善計畫(PIP)的起點。


不要讓工具取代對話

我常跟主管與HR說:測評是顯影劑,不是判決書。它能幫我們看見機會與限制,但不能代替我們做出決定。
真正成熟的組織,會把測評結果當作對話的起點,因為誠實與尊重的對話,永遠比分數更能建立信任。如果企業只是把測評結果當作「方便的處理藉口」,久而久之,主管會失去觀察人、管理與發展團隊的能力,員工也會失去對組織的信任感。


將測評用於「發展」,是最有價值的投資

那麼,主管該如何善用測評工具?
最有價值的方式,是將它用來開啟發展對話。這樣的對話有兩個關鍵特質:
  • 一是以測評報告降低防衛、打開覺察;
  • 二是運用探索提問,邀請員工思考未來的可能。
例如,主管可以這樣說:

「報告顯示你在問題解決的能力上很突出,你自己的感覺是否一致?你認為這能如何更好地運用在目前的工作上?」
「這份測評也提到你在發展團隊的能力相對較弱,你覺得這反映真實情況嗎?帶團隊時,你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」

這樣的對話,能幫助員工看見自己、理解自己、思考改善與發展的方向。


在歲末年初,運用測評展開發展對話

每到年底,主管們總要與員工進行績效與發展面談。這往往是一場關鍵但也微妙的對話——既要誠實,又要顧及關係。
此時,測評結果可以成為一個溫和而有力的起點。它幫助主管以更客觀與開放的方式進入談話, 更讓員工在數據與反思之間,看見自己的潛力與差距。

測評既是映照現況的鏡子、是啟動對話的起點,更是一張引導發展的地圖。它讓面談不只是回顧過去,更因為對話中創造了成長、責任,與可能性,讓彼此能攜手望向未來。